乘车路线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手机网站您好,欢迎进入万思长江高复学校!

预约报名

姓名 : 手机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快讯

高考快讯

高校招生 | 欢迎报考!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来源:万思高复

发布时间:2023-05-18

浏览次数:

 01基本情况

      为落实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支撑储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西安交通大学积极申报“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于2020年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内乃至世界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西安交通大学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一流大学新形态,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在华电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网等一大批储能领域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入选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获批总经费4.3949亿元,数额位居获批高校第一。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根据我国能源和产业发展对复合型储能人才需求,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六个理工类优势学科(含两个A+学科),培养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适应能源科学发展,促进能源产业升级进步的高素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理工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型专业。


02

培养特色  

      储能专业实施由六大学科交叉、十大企业协同、国际前沿引领的“通专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大一学生开展储能专业通识教育,大一末学生按照热质储能、储能系统和电磁储能三个模块,结合个人意愿和综合成绩进行模块分流,并进入相关学院进行模块课程学习,学生可跨模块选择储能专业特色课程;储能领域十大龙头企业提供企业导师进行联合培养,钱学森学院和相关优势学科所在学院为储能专业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机会,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储能领域领军人才。

 

 

三大专业模块

01

 

热质储能

      热质储能模块主要依托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科学与工程系,以“科教融合,创新引领”为指导,针对节能减排的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学技术问题,围绕能源高效转换、储存和利用过程中的基础热流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主要解决热质储能过程中的热质传递规律、高效储热/储质材料、设备研制及系统集成等问题。科研基地依托2022年首批获批的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由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与华电、华能、国电投、国家电网等龙头企业,建立“双师”团队,践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解决储能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热流系一直践行科教融合,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院士、何雅玲院士均为国家教学名师,分获“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承担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与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结合起来;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大团队;建有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能源与环境中的热质传递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新能源与非常规能源利用中热流科学创新引智基地、陕西省能源与环境中的热质传递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平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三大奖8次;荣获多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形成了一支包括院士名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博新优博人才等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构筑了一个大团队-大平台-大成果成绩突出的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综合交叉型和原始性创新型的研究基地。传承西迁精神、百年热流奋进,为储能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国际一流的科教创新平台。


 

储能系统

02

       储能系统模块面向以电力系统运行、电力装备制造和发电企业对储能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需求进行本硕博多层次培养。依托于A+学科电气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国家级贡献专家为首的核心教师团队,开设了“电力系统分析”、“储能系统设计”、“智能电网储能应用技术”、“电储能与并网技术”、“能源互联网”、“储能装置开发”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完备的知识体系。借助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成了储能材料与电池分析、储能装备研发、状态评价与诊断、风力太阳能发电、多源智能微电网、储能并网变换、储能的分布式接入与调控等一系列前沿科研和教学实验条件,依托学院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大型电力企业等在内的众多研究开发项目以及国际化研究水准,学生在本科期间即可直接参与国家及国际层面储能领域重大研究,实践教学平台高,能力发展全面,未来可在电网、电力装备、发电等行业供职或深造,发展机遇无限。


03

 

电磁储能

      电磁与化学储能模块主要依托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等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团队,专任教师400余人,其中高层次人才60余人。该模块借助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储能材料制备、储能器件制备、储能模组、性能表征、微观分析等高端教学实践和研究平台,同时建有十余家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满足电磁与化学储能模块的学生开展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电磁与化学储能模块主要围绕电解电容器、超级电容器、锂/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电解制氢等储能材料与器件,以及相关电容器、电池储能模组控制为学习和研究对象,在课程体系中,开设具有新工科特色、面向国家双碳战略实施的专业课程,包括储能材料工程、电化学基础、半导体物理、电池材料制备技术、新型储能电池技术、纳米材料与能源、固态电池、储能电池设计、制作及集成化实验等,覆盖了电磁和化学储能现有的所有知识领域。毕业生未来可从事动力电池设计与研发,储能装置设计研发,储能材料与器件的开发等工作,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行业龙头企业。

03

育人成效


 

1. 在校生获奖情况

自2019年起,储能班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国家级以上奖项21项,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及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三等奖1项等。此外储能班学生还获得了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区二等奖、中国大学生“云支教”乡村教育奖全国优秀团队奖等各类非学术奖项10项。

 

2. 在校生获荣誉情况

目前在校的储能班123人中,共获得优秀学生15人次、优秀共青团员3人次、优秀志愿者4人次、优秀学生干部3人次、优秀实习生2人次、社会活动先进个人2人次等荣誉,及包括4项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各类奖助学金23人次。

 

3.在校生统计及2022届学生毕业去向

储能班目前在校共123人(大一30人,大二32人,大三32人,大四29人),暂无毕业生。其中2019级储能班(大四)共招生30人(1人参军入伍),均通过大一学生选拔。其中,13位同学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资格,被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录取。

上一篇:我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课统一考试成绩查询开通

下一篇:如果不上大学,我们的人生会怎样?